为什么要重新过“妇女节”
粉色和白色为底的“斑马线”,沿街同色系的灯牌,“拒绝女性词语污名化”“‘娘’指女性长辈或老年妇女”等标语呈现其间。2024年三八妇女节前夕,这样的一组视觉图片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流传开来,似有“出圈”势头。在以女性用户占比为多数的小红书,一条发布上述内容的推文收获了7.8万赞,以及数千条收藏和评论。
多个网友发布的上述内容指向重庆一核心商圈近期举办的一场名为“WOMEN我们说”的三八妇女节策划活动。在活动举办地的商场中庭,悬挂着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的巨幅活动主海报上写着“不是女神节,也不是女王节,是三八妇女节”的标语。
这样一场以为女性称谓“正名”为核心线索的妇女节策划走红,或集中体现了近几年女性群体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重新确认。
上世纪六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七十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几十年后的今天,“她经济”撑起消费“半边天”,每逢“三八妇女节”,商家的营销风向正随着社会思潮不断发生着微妙改变。在对舆论敏感的消费领域,这一“正名”可能表现的尤其明显。
就“妇女节”的措辞而言,从今年(2024年)目前的情况来看,主流电商平台多使用“38节”“38焕新周”“三八促销”等提法,以女性用户为主的消费品牌也少多半用回“妇女节”。但有不少知名品牌或商家也使用了“女神节”等类似称谓,部分零售商家是其中之一。
如在3月7日打开永辉超市601933)(601933.SH)旗下的“永辉生活”app,首页便是“女王”等营销字样。跨境电商考拉海购发布的海报中也仍有“38女王节”的宣传。
华润集团旗下华润万家的官方小程序,在此次节日营销上看起来更加“心机”。
发现,在3月7日打开华润万家小程序,首页页面的宣传语会因选择的店铺甚至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将配送地址选在北京,如果选择Ole或blt门店,呈现出的首页宣传语中为“三八国际妇女节”,如果选择Ole和blt以外的门店,首页可能没有节日有关宣传。但如果将配送地址选在北京和上海以外的地区,选择华润万家、萬家MART等非Ole或blt门店,首页便可能出现“女神节”的宣传。
这一情况或和不同品牌门店的定位、以及门店地域分布有关。一方面,从小程序看,北京和上海地区的Ole或blt门店较多;另外华润万家官网显示,Olé 门店出售的多是进口商品和精品国货,提供个性化服务,面向的消费群体较为高端,萬家CiTY/blt同样定位较高;萬家MART则是日常采购的性价比选择,华润万家同名品牌也主要面向大众家庭消费者。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官方公众号,至少在2016年,许多电商开始设立“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等节日名称并推出优惠活动,三八妇女节成为继“双11”后电商促销淡季开辟的又一战场。此后,“女神节”、“女王节”从电商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有取代“妇女节”的原始名称之势。
但没过几年,这一情形开始发生变化。从目前可以搜索到的互联网内容看,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在2021年前后开始不再使用“女神节”、“女王节”作为三八妇女节的营销推广用语,据蓝鲸财经,天猫将“女王节”活动更名为“天猫38节”;京东活动叫做“她的节”;拼多多则采用谐音梗“福女节”;唯品会则直接命名为“38春节特卖”。
也是在2021年,中国妇女报官微开始连续三年在3月8日发布“今天不是女神节,不是女王节,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有关的倡议推文。
部分消费品牌同时跟上。如知名护肤品珀莱雅603605)的品牌官微显示,其2020年3月3日发布的推文还使用了“女王节”的措辞,2021年品牌首次推出“性别不是边界线 偏见才是”策划时,开始重新用回“三八妇女节”的名称。
从2023年开始,这一趋势愈加明显。据此前报道,2023年3月8日当日,微博话题“妇女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曾冲上热搜第一。
品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牌方面,华熙生物(688363.SH)旗下品牌夸迪在2023年3月8日发布的推文将“妇女”“女神”“女王”并列。贝泰妮300957)(300957.SZ)旗下薇诺娜品牌官微在2022年发布的三八企划中还带有“女王节”字样,但2023年和今年的推文中均使用了“妇女节”的描述。汤臣倍健300146)(300146.SZ)也在2023年妇女节的官微推文中换掉了2022年曾出现的“女神节”。另据抖音电商官方账号,官方发布的节日营销策划中,2022年3月8日前后的“38女王节”活动名称在2023年被“38好物节”取代,今年也继续沿用了“好物节”这一说法。
,在她的感知中,风向主要在去年发生变化,女性开始尊重妇女节这个名称,不用女神这种字眼来掩盖,更能接纳“妇女”这个词。
研究社会性别20年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就“女神节”有关话题接受采访时曾指出:“从女生节到女王节到女神节,背后一方面是对‘妇女’这个词汇的不接受,尤其年轻女性自己也不接受这个词所指涉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是背后有很深的消费主义影响。这种说法很多都是商家塑造出来的,女性要匹配‘女神’这个称呼必然会提高消费的水准和增加消费的需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修边幅,生活很粗糙的女性被称为女神。”
“这是我们学术上一直反对的‘反向歧视’,即用赞美的方式给某人,或者某个群体一个很高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对这个群体造成不可能达成的压力和焦虑。”沈奕斐谈到。
,在她看来,“女神节”这个词的发明是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产物,是为了促进消费,一定程度上将女性建构为消费主体甚至物化女性为客体,而且这种“神”化女性的方式也是在抹杀女性的多样性和个性,去除女性主体性、独立人格。“所以‘妇女节’要回归‘男女平等’的原义。”徐迎春指出。
起源于1911年的妇女节,原本是为了纪念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方面取得的成就、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据中国妇女报官微,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万名女工走上街头举行,她们要求缩短工时,要求增加工资,要求获得选举权,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举行,为了纪念这一活动,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联大会作出决定:自1911年起,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迁,“妇女节”也正展现出不同的时代意义。百年后的今天,商业环境下的营销主体敏锐捕捉消费者情绪,呈现出变化着的节日营销场景。随着社会意识的持续变化,女性营销风向又将如何更替,仍需持续关注。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